聚焦女性 生活 北陈南迁,蔚然成风:揭秘陈姓如何从北方迁徙至广东,跃居第一大姓之位

北陈南迁,蔚然成风:揭秘陈姓如何从北方迁徙至广东,跃居第一大姓之位

目前陈姓在汉族人口占比为4.53%,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,陈姓为54.400.000人。

  而在广东,陈姓人口约有1000万人,位居广东省姓氏第一位。

广东民间有俗谚:“天下李,广东陈。”

意思就是全国第一大姓是李,而广东第一大姓是陈。

陈姓远祖为舜,舜是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,为“五帝”之一。

传说,舜在迎娶尧的两个女儿后,定居住在妫水边(今山西永济),其子孙便以“妫”为姓。

陈姓开宗之祖——陈满公,本就姓“妫”,是舜帝的第34代孙,因助周武王灭纣,为建立周朝立了大功,受封于陈国,国都宛丘。

  《左传》昭公八年记载,“胡公不淫,故周赐之姓,使祀虞舜。”

宛丘,即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城关一带,在历史上,这里是太皞伏羲氏的都城。

传说古帝伏羲氏、神农氏、舜帝先后在此建都。因此被称作“太皞之虚”。

陈国作为周王朝的血亲和封国,备受周武王以及以后的康王、昭王等君主的尊宠。

陈满公后来被封为胡公,又称胡公满,陈胡满公,也就是陈姓的得姓始祖。

  可以说陈氏在陈国建立以前,陈姓除了血缘意义之外,更重要的是指为部落的称号。

陈国建立,是陈姓由部落符号向血缘家族符号转化的标志。

陈胡满公死后葬于陈国,其子孙以国为姓,即陈氏。

自妫满封陈至陈闵公亡于楚国,陈国共传20世、26代君主,历时588年。

在如今淮阳龙湖东南南坛湖畔,有铁汁浇铸而成陈胡公铁墓,是中国陈姓的祖墓。

  不过目前国内最大,保存得最好的陈氏祠堂并不在淮阳,也不在中原,而是在广州西关的陈家祠。

陈家祠,正名叫陈氏书院,兴建于清光绪十四年(1888),由百位能工巧匠精修6年方落成,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历经几百年光阴,陈家祠无声见证着沧海桑田,作为联结一个姓氏的纽带,也为陈氏后人的前进注入厚重的历史印记。

  作为现存广东规模最大、装饰华丽、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,陈家祠在设计和建筑上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,巧妙运用木雕、砖雕、石雕、灰塑、陶塑、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,

其题材广泛、造型生动、色彩丰富、技艺精湛,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。

21世纪以来,陈氏书院以“古祠流芳”之名两度入选“新世纪羊城八景”,是宗族的联系,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。

不过让人感到疑惑的是,陈氏一族老家在河南,为什么会来到广东建设了最大祠堂呢?

  这与陈姓迁徙有关。

陈姓的迁徙主要分为两个阶段,即南迁和海外移民。

“南迁”,是指陈姓从中原地区向南方各省的迁移。这种迁移普遍与中国历史上的战乱和民族融合有关。

陈姓南迁主要发生在两晋、南北朝、隋唐和宋元时期。

  西晋末时天下动荡,中原战乱频发,广东相对安定,大批先民南迁以避战祸。

在广州出土的晋代墓砖铭,曾有记载“永嘉世,天下荒。余广州,皆平康。”

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的迁移,很多姓氏先人留居南方省份,后又有林、陈、黄、郑、詹、丘、何、胡等“八姓入闽”(陈姓始祖为陈润)之说。

中原陈氏一族,与千千万万中原先民一起,带着奔赴新生活的希冀,南迁岭南,扎根广东,开枝散叶,并逐步发展壮大。

  南北朝时期,由于北魏的统一和南朝的割据,中原士人纷纷入闽。

中原的陈姓又有一部分南下岭南,如今广东、广西、湖南等地的陈姓,多为此时南迁的后裔。

自陈姓南迁以来,迅速发展成为南方大姓之一。

到南朝时,陈姓已经发展为皇族姓氏——祖籍颍川的陈霸先,通过平定“侯景之乱”控制梁朝,自立为帝,建立大陈,将国家的首都改为永定,成为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开创者。

  南朝陈是第一个以开国皇帝的姓氏作为国号的国家。

至此,陈姓既是皇族姓氏,也是陈朝国号,陈氏子孙遍布长江与粤江之间,陈姓得到空前发展

陈朝虽然只存在33年,但陈氏皇族支脉庞大,子嗣繁多,仅陈宣帝一代就有39脉之多。

陈朝灭亡后,隋朝建立,而原来陈朝的皇族子嗣特权并没有被剥脱,依旧得到分封,遍于全国各地。

  隋唐宋元时期战乱对峙纷发不休,尤其宋元之际,民族矛质尖锐,引起全国性动乱。

特别是“靖康之耻”,金兵灭亡北宋王朝,掳走宋朝徽、钦二帝,宋室被迫南迁。

随着赵氏皇族南迁的陈氏族人也很多,他们在元兵追逼下,分别迁入福建、海南等地。

从晋至清的千年历史中,从河南入闽的陈氏有54支。

其中从固始入闽有40支,从江西入闽有33支,从河南及北方等地入闽有18支,从浙江入闽有16支,从江苏入闽有8支。

  还有从陕西、安徽、贵州、湖南、山东、广东入闽各一支。

如今陈姓在江西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海南五省繁衍最盛,成为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。

除了国内南迁,陈姓家族的人丁壮大和海外移民也有关系。

陈姓的海外移民,是指陈姓从中国大陆向东南亚、欧美等地的移民,主要发生在明清和近代时期,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外来侵略和内部动荡有关。

  明清时期,中国沿海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,却因国力软弱毫无还手之力。

百姓被战争所扰,不得安稳度日,其中陈姓族人有一部分出海经商或寻求庇护——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“下南洋”。

广东、福建等东南沿海陈姓人口,为了生计举家来到南洋和欧美谋生,使陈姓进一步向全球扩散。

如今侨居在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菲律宾、印度尼西亚和欧美一些国家的陈姓,多为此时海外移民的后裔。

  到了近代时期,由于清末的民族危机和民国的内战,中国大陆的陈姓有一部分逃亡台湾或香港躲避战乱,如今台湾、香港等地的陈姓,多为此时海外移民的后裔。

总体来看,陈姓与闽海民系的分布范围相一致,人数大约超5000万之多,超越了北方很多典型的姓氏,是名副其实的南方第一大姓。

目前广东的陈姓人口约1000余万,人口最多的地方就是潮汕和湛江地区,陈姓人口已经超过20%。

广东10座名气最大的祠堂中,陈姓祠堂占了5座。

  祠堂,作为承载着家族历史的文化符号,历来为中国人所看重。

作为广东第一大姓的陈氏,其祠堂被誉为“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”,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好、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。

陈家祠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(1888年),最初由陈昌朝、陈宗询、陈兰彬、陈伯陶等48位广东陈氏乡绅,联名邀请全省七十多县陈姓宗亲共商建祠事宜。

  这些陈姓宗亲之间并没有系谱关系,开始也互不认识,只是公推陈太丘为共同先祖。

他们修建祠堂的最初目的,也只是让来省城办事的宗族子弟有个落脚地,便利陈氏族人罢了。

就这样,前后花了六年时间,陈氏合族祠落成,碍于朝廷当时“把持讼事,挟众抗官”禁建合族祠的命令,陈氏合族祠改名为“陈氏书院”。

  各地陈姓宗族为祖先购买牌位,在陈家祠祖堂神龛内供奉,纪念先人,慎终追远。

只不过牌位的摆放位置还与捐资数目挂钩——这也是陈氏书院虽然工程浩大,但依然能顺利筹资的原因

当时共计74个县的陈氏宗亲参与捐建陈家祠,为建造广东规模最大、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建筑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。

这座由广东七十余个县陈氏宗族参与捐建的“合族祠”,布局遵循的是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结构,总体为深三进、广五间、九堂六院,座落着大大小小十九座建筑单体。

  陈氏合族祠坐北朝南、对称严谨、建筑方正,乍一看中规中矩,实则集合了岭南地区众多建筑装饰工艺于一体,凝聚着能工巧匠智慧的精美建筑完工,艺术与建筑结构和实用功能得到完美结合。

广东各地能工巧匠的精湛技术皆可一览无余,而岭南七绝——木雕、砖雕、石雕、陶塑、灰塑、彩绘、铜铁铸,更是将这栋建筑装点得美轮美奂。

几百年的风雨过去,依然能看出当时建筑的华美与精致,具有浓郁的闽南地方特色。

  宗祠,不仅仅只是一个建筑,而且承载着祖祖辈辈对家的依恋与寄托,记录了家族的辉煌与传统,对一个家族来说,相当于圣殿。

作为宗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,宗祠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。

“参天之木,必有其根;怀山之水,必有其源;人之有祖,亦犹是焉。”

陈氏宗祠早已超越了单纯历史见证者的角色,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坚实阵地、宗亲情感交流的紧密纽带,奔涌着人类社会最深厚的力量。

  1988年,广州陈家祠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2006年,这里被评为“广州城市文化名片”,是岭南地区极具文化艺术气息的旅游景点之一。

如今每到春节等节日,陈氏宗祠内都会举办活动。

一炷清香、一个叩首,代表了陈氏族人对家族的认同,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聚焦女性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focusonlady.com/news/23609.html

结婚新规引热议,无需户口本引官网访问量激增!网友担忧:家有女儿者心忧如天塌

哈德教育考研:秉承’更高、更快、更强’奥运精神,开创备考新风尚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