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焦女性 资讯 我们跟金承志、姜思达、李诞聊了聊“丧”的精神胜利法

我们跟金承志、姜思达、李诞聊了聊“丧”的精神胜利法

“小确幸”不知道何时变成了“小确丧”, 甚至被放大成为一种“丧文化”,在年轻人之间流行起来——不想工作、漫无目的、欲望低下、麻木生活的颓废心态。面对这一社会现象,我们和三位时常把“丧”挂在嘴边的青年聊了聊,最明显的感受是,于他们而言,丧并不意味着绝望,而大多作为一种自嘲和排解的方式。

实际上,“丧文化”的发展,很大程度是当代人物质生活优渥的反馈,城市的发展、生存的变化,让人们有精力去感受孤独、感伤和漂流,也有了足以表达丧的能力。我们还发现,其实也不必对“丧”的一时流行过于忧虑。毕竟,知晓人生的无意义而不总是处于绝望当中,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,就是“丧”在这个时代最好的写照。

  “葛优瘫”通常被认为是中国“丧文化”的开始,在其带领下,悲伤蛙、长腿儿的咸鱼、马男波杰克、鲍比希尔等善于散播毒鸡汤的丧文化代表们正在受到年轻人的追捧。脱胎于二次元的丧文化,代表着年轻一代的焦虑不安,一度大火。

在粉丝经济时代,有人喜欢自然就有生意可做。丧文化在网络社会的放大镜作用下,催生了投其所好的“没希望酸奶”、“丧茶”等一大批“丧文化I P”衍生品。丧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卖点,但这一切也并不能说明喜爱这种文化的年轻群体本身就是颓废散漫、不求上进的。

相反,当他们不再假装积极爱这个世界,当他们发现心灵鸡汤爽得了一时,当他们领悟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,还有远方的苟且时,丧文化把年轻人心中的千万句不敢说的话、不敢承认的事实都还给了这个世界—“丧”正是当下年轻一代对成人世界中的困境温和的反击,如同是一种精神胜利法:—一边一“丧”到底,不“丧”不快,一边去承担并努力改变。那些嘴上喊丧的年轻人,其实依然还是在卖力工作和生活。

金承志:人间逃脱指南

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(下文简称彩虹合唱团)一夜爆红之前,人们对合唱这一表演形式的印象尚且停留在各类晚会上:恢宏磅礴的阵势,慷慨激昂的曲目,完美掩盖个人演唱的瑕疵及情感。互联网时代,生活中长期面目一致造成了情绪压抑,因此,身份隐匿的互联网成为众人发泄出口,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引发巨大的舆论反响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音乐家金承志用他的音乐创作进行迂回排解,一方面孜孜不倦营造“世外桃源”般的所在,另一方面又借合唱团众人之口歌唱生活中方方面面的“焦虑”与“反击”,他们在这个粗暴而嘈杂的时代引亢高歌,其声嘹亮,散发光芒。

  “这个故事结局肯定是悲剧。”

金承志给人的第一印象欢乐而健谈,尽管他在舞台上的指挥风格已经显露出一些活泼的迹象,但这与人们对合唱团指挥的认识依然有些不同。本次采访约在上海酷暑期的一天下午,只见他与同事推门走进咖啡馆,戴圆眼镜,发型一丝不苟,身穿牛仔背带裤和白T 恤,头上流了些汗。这是一个善于言谈的人,举手投足间带有令人轻松的幽默感,某种程度上,他愿意通过交流表达想法,对于任何问题都侃侃而谈,严肃时神色认真,大笑起来也毫不掩饰,整个人状态十分自然。

我们的话题从彩虹合唱团正在录制的唱片《落霞集》开始,金承志首先肯定了这张唱片的重要意义—这是合唱团的首张实体唱片,并表示录完既定曲目之后还想“再努力一把”,“如果单纯只是《落霞集》,可能不够丰富,再安排两到三首其他的单曲, 专辑会更完整。”合唱团官方微博对《落霞集》的描述是:“会通过七个乐章,讲述一个一家三口,流落荒岛,纯情少年,孤独终老的故事。”从中不难提炼出金承志截至目前的作品中的一些关键词:诗意,成长,戏剧性,孤独感,以及某种隐晦的避世倾向。

人们听音乐时大部分处于独自一人状态,即便在地铁上或其他公共场所,只要戴上耳机,便自然与世隔绝,所以现代人的孤独感基本是一种常态。金承志并不否认自己的避世倾向,“我发现我只要写广义上大家认知的严肃曲目,都会倾向于描写乌托邦式的、孤岛的生活。像《泽雅集》描写的是一个人在山上的一年四季,山是一个相对于孤独、封闭的环境;而《落霞集》是一家三口和一只小狗在岛上的一生,所以他们对外界的判断是不一样的。”“美好的东西是避世的、恬静的,与外界没有关联的”,这一论调在谈话中时有出现,后来他给《落霞集》定了性:这个故事结局肯定是悲剧。

“我要表达、要对抗,然后我要找到我自己。”

将严肃的、无奈的,甚至对抗的、伤感的事情用欢乐的方式来表达,这本身就是一种荒诞,而金承志和彩虹合唱团的本事,则是让人听他们的演唱时感到欢乐—你先是不由自主地发笑,接着哈哈大笑着把歌曲转发给别人听。从成名曲《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》、《五环之歌》,到后来的《感觉身体被掏空》、《捕获野生熊孩子》……彩虹合唱团的热度不断增长,又于2017 年春节期间通过“神曲”《春节自救指南》引爆了几乎所有人的朋友圈。该歌曲将一幕家庭年夜饭上的对峙场景描绘得活灵活现,简直唱尽了当代青年心中无处倾倒的沮丧。

无论身体被掏空的加班也好,春节回家被长辈逼婚的无奈也罢,这些生活当中人很难对抗的东西,无一不叫你难堪且丧。金承志的创作如同某种“转换器”,将沮丧消解并转化为欢乐,背后隐藏的是严谨的思路。创作时他首先会画人物图谱,“小明多少岁,什么工作,是否跟我一样经历过什么,家庭是什么样的,工资多少,会被问到什么问题(我们拿《春节自救指南》来说的话),就会很清楚地看到这里有个小明的存在。”一切落到实处,把心底的实话都讲出来!于是千千万万个小明站起来,齐声高唱:“我童年爬过树,冻伤国定路,跳过朝阳公园的广场舞,雾霾也没能将我征服,怎么会放弃我的理想,变成我最讨厌的模样!”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话:“I just wanna live my life !”简直感人。

这不就是合唱的力量?

金承志最早写的第一版他自己不喜欢,“太丧了,而且太凶了,比如一开始父母对你的进攻是凶猛的,而你的回击也是凶猛的,这种现象在中国社会是不存在的。父母不会这么问你,你也不会这么回答,这个音乐语言也是不对的。当你与亲戚朋友同坐一桌的时候,大家是怎么问你话的?肯定不是拍桌子地骂,而是笑里藏刀地问。”这样的场景与之搭配的音乐肯定是荒诞的,所以后来他觉得旋律用圆舞曲最合适,“你听着音乐是想翩翩起舞,他们说的话又笑里藏刀,那个时候是慢动作表现中国的酒桌文化。包括后面的Rap,我曾经想怼他,但这是不可能的,那怎么办,你救谁,怎么救,只能自救。”说到这里场面一度激动了,“那就是我从内心深处唤醒了我自己的一种东西,叫做:你们整死我吧,我不怕。”

激烈对抗结果不一定是好的,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你也_救不了自己,人们在生活中大多数时候肯定在隐忍,金承志了解日常也理解人性,创作时他已经成为了小明本人。“如果我是主人公,最后我想得到救赎的方式是什么,一定不是站起来拍桌子就走了,而是我要表达、要对抗,然后我要找到我自己。”这种思想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:虽然别人觉得我不怎么地,但我自己就觉得我很牛逼,这些就是我干过最厉害的事情,我为什么不能以此为傲,让它们变成我最坚定的信仰,然后好好地活下去?

“在我们谈论自由的时候,我们是否给予别人自由?”

丧归丧,日子还得继续过,无论你想不想,太阳总归是要照常升起的。对于时下普遍的“丧”,金承志反而觉得这未必是件坏事,具体表现为可以借此去调节自己的情绪。“大众的情绪跟某个人的情绪肯定是不同的,大众的丧是要寻找突破口,对于高压的生活方式寻找出口。丧文化特别好玩的一点是对自身充满了嘲讽,这一点有明显的时代性,伴随着互联网、全球化的过程。”他强调:“大家说出这个词比不说出这个词要好,继续吐槽比不吐槽要好,就我自己而言,丧文化远比说这个世界很美好来得解气。”

时代终究是不同了,一切都处于快速消逝的过程中,就连“丧”也不是永久的。人们需要面对的更多是来自生活的挑战,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,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,才能尽量不受影响?金承志采取的办法是以柔克刚的良性对抗。“就像当街枪毙一个人和讨论了很久判了他60 年,我认为两者是有很大的区别的。前者太极端了,而在讨论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事情,这是我向往的解决方式—两方达成了共识,相互依赖、相互生存。要一点一点需求你的权利,要一点一点向世界表达观点,这个世界会慢慢与你达成共识。这就像我们团刚开始慢慢成长,当中也会有很多愉快和不愉快,我们也是一点一点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。”

关于金承志本人究竟是何种性格,在此不做定论。他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的不同形象都是一个人身上并存的多种面向,无论是台上的指挥家也好,微博上的段子手也罢,他最终选择做一个快乐的人,并愿意将快乐分享出去。“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句子说如果你想要世界变得更好,你要从改变身边的人开始;而你想改变身边的人,就要从改变自己开始。”最后他总结道:“我认为我们是一个缺乏宽容的群体。我们需要考虑:在我们谈论自由的时候,我们是否给予别人自由?”

  ▼后记

通过金承志在京都的一段经历也许可以让你了解他多一点,以下为口述。

“我很清楚地记得有一年我在京都一座山上的墓地遇到了一个日本人,他突然跟我说,‘在古建筑上涂鸦真不好。’就是这样,我们两个来自不同国家,受着不同教育的陌生人聊了很久。我当时很享受这个状态:在山顶上吹着风,整个被夕阳点缀的京都就在我们脚下。我们彼此都知道这一片古迹是相对不那么受人喜爱的,而与我们同行的人都在忙着做其他事情,我们就很享受有着彼此存在的这段时间。不多的语言交流让我感觉时间是和谐的,这个下午是可以停滞的。从此我们再没见过。”

他说:“这种美好的回忆会在人的一生当中增添许多色彩。”眼里闪着光。

  姜思达:幽默使人成真

这次采访前的一个小时,姜思达发了这样一条微博:“我跟你们讲哦,丧文化,真的过气了。打算分享生活阳光,办个线下让大家歌颂生活,弘扬正能量,意识到生命之美。”他说之所以这样讲,是因为“丧”被说得太多,应该换点开心的事说说。

前一天晚上,他跟朋友们喝酒,规定的主题就是分享彼此的喜悦。“大家发展得都不错,这是多让人开心的事儿啊!”姜思达坦言对自己来说,近几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事业。“显而易见的就不用说了,财富、关注度,哎,谈钱真俗。”他没有直白点明的就是,姜思达红了。

在竞争残酷、层出不穷的综艺类节目市场,已经播出了四季《奇葩说》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—“变化”是这四季以来给人最直观的感受,导师、选手、赛制等诸多变化显而易见,在这当中,无法被忽视的当然还有姜思达的成长—从一个默默无闻大学生变成了高晓松口中“光芒四射的巨星”。

一切似乎都太顺遂,去年才刚走出校门的姜思达关于未来乎还来不及想太多—成名来得太早,这速度又似乎飞驰得太快。难能可贵的是他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干净的一面—存在于他的自我当中,特别美好又纯粹的理想主义。

今年,他成为米未传媒旗下子公司逆溯文化的CEO,打造了一档叫做《透明人》的短视频采访节目,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团队。这一切来的时候,姜思达几乎没怎么用力就撑住了,并且越发懂得收放的尺度。

  “别太高估自己,很多事情都是在没看透的情况下履行的。”

姜思达说,找不到做某件事情的原因,却必须要这样做,这才是让人最丧的事,之于工作更甚。每过一段时间,他都会冒出这样的想法:“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儿呢?有什么意义呢?”

他不是特例。

这个时代,几乎每个人都会抱怨生活所带来的“丧”,再加上社交媒体每天扑面而来的负面新闻,“丧”似乎成了年轻人的主流状态。“可是逃不出的是,每过一段时间,都需要让自己觉得自己像一个废人。”

周遭世界已经足够嘈杂了,身处在这样一个很多时候无法逃遁的状态里,然后呢?自暴自弃吗?姜思达笑了笑,生活的吊诡之处就是这样。“别太高估自己,很多事情都是在没看透的情况下履行的。在做完之后你会发现,很多事情的意义不是自己说了算的。”

他举了公众号的例子。

最初,他只是想去试试,怎样去建一个公众号,要走什么流程?建完之后,总要写点什么,于是开始了更新。那时并没想过要通过公众号去传递什么价值观。但他会临时起意抖个机灵,在某个晚上突然来场夜走,于是发出“号召”,两个小时集结了上百位陌生人参与进来,“第一眼看见地铁口黑压压的人群时被吓到了。效果非常好。”回忆起来依然兴奋。他看见很多人互相加了微信成了朋友,“之后就没我什么事儿了”,姜思达狡黠地举起双手,身子向后仰了仰。事后,他把他们的故事分享出来,让更多没在现场的人获得了感动,这是办这场活动前他始料未及的意义。

不久以前姜思达转出了他去年在思达帕特发布的一篇旧文,讲的是与H I V 携带者共进晚餐的经历。原因是他看到某地高考,为H I V 携带者考生单独设置考场。当初的饭局被传为 “美谈”,有人赞誉姜思达是换一种温和的方式做慈善;同时也有声音说他这是又一次成功的自我营销。他似乎第一次听到类似的负面评价,变得不淡定:“如果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H I V 携带者,那我觉得特别好。”他加重语气强调了一次:“如果这样是博流量的话,那特别好。”他觉得区别对待这件事儿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。“我宁可去赚这个流量,也不要别有用心者取得邪恶的胜利。”

他年纪轻轻,却似乎把一切想得通透。善于表达好像就是他与生俱来的天分一样,就连反击,也完成得有模有样。

“我展现的一直是我本身,是很自私的我想要与我想做。”

去掉了“节目效果”的姜思达依旧字字珠玑,却没那么咄咄逼人。身边有朋友说,姜思达你变稳当了。这是成名后,他唯一能感觉到自己心态上的变化。“现在,背后有一整个团队,容不得你先焦躁崩溃。”这没什么不应该,也没什么不好,它该来所以就来了,仿佛就是事业带来的一项必然结果。

当然,在事业上,他依旧有自己的小任性。“我展现的一直是我本身,是很自私的我想要与我想做—表达内容,传递信息与价值。”于是半年时间,姜思达交出了《透明人》。

《透明人》的官方定义为“先锋的短视频采访节目”。在姜思达的眼里,采访也是通往他所追求的表达内容的最好形式。《透明人》的选题是团队讨论而来,他充分相信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角度都能代表一部分受众的偏好,但也有着自己的思路和标准:这件事背后有没有蕴藏着巨大的信息量?会不会激起大家的好奇?有争议和讨论价值能不能产生很大的情感共鸣?最后可能是只个人审美取向:“我就是想做。”

关于短视频内容,姜思达在摸索的东西还很多。

有粉丝留言说《透明人》试水的第0 期“捐精者”颇为惊艳,后来的T F B OYS 粉丝、鹿晗经纪人等却走向了泛娱乐化话题,觉得离自己生活太远。他把留言PO 出来,并回复说将要启动话题投票。他喜欢看后台留言,了解用户的真实感受,这对一个初创团队来说弥足珍贵。

每周一期,每期几分钟,这背后是几个小时的采访量,是为期两周的选题与前采,是一周的筹备和两周的后期,也是二三十个选题的储备。姜思达在台前展示出了太多的戏谑与调侃,但幕后的他,认真起来也挺可怕。

“你会发现,最终会找到自己非常舒适的方式去生活。”

这一年,姜思达的生活被工作填得满满当当,却乐在其中,“没什么好抱怨的”。

他把善于调节情绪的技能归功于幽默感,这在成名后遇到更多毁誉时尤其受用。“生活中没那么多过不去的事儿,一笑置之就完了,我们常说的“丧”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幽默”。比如姜思达最受用自我安慰的方式就是,给妈妈打个电话,说自己一切都好,然后听妈妈夸“我儿子真棒”,挂掉电话之后沉浸在小确幸里无法自拔,屡试不爽。

姜思达知道“丧”的重量,却又清醒,“真没什么可怕的。”

他摆弄着手上的纸巾,把它一层层剥离开,再折成各种形状。“对我来说,可能最怕的就是尴尬吧!不过现在很少出现尴尬的局面了,因为我身边都是有趣的人。”姜思达把“有趣”定义为“突破想象力的边界”,他说,人总会找到自己足够舒适的方式生活。“你看,我是这样一个世界可以围着我转的人,所以怎么会让自己持续丧下去?”

  ▼后记

采访结束后,姜思达起身走到门口,望着天,对身边的人说:“我太喜欢这样的天气了。不然我们一会儿别回家了,去附近逛逛公园吧。”

  李诞:人生确实没有意义,但人生有美

脱口秀这种表演形式近年来在中国的兴起,某种程度上是当代生活的迫切需求。当人们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,并能够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生活稳定,随之而来需要解决的就是情感和精神层面的问题。在这样的前提下,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基本一致,挖掘苦难和立意深刻的文艺作品失去了市场,因为缺乏欢乐就是这个时代的病症。

  “于无意义中攫取片刻美好”

正式登台成为脱口秀演员之前,李诞的经历跟其他爱好文艺的青年没太多不同。大学专业是社会学,期间热衷于写作并在网络上发布了一些作品,喜欢听摇滚乐,阅读大量书籍,喝酒,并与世界保持距离。事实上大学毕业后,他也并未立即发现自己身上的喜剧天赋—他先是进了媒体,又到北京一间广告公司实习,过程乏善可陈,渐渐让他失去兴趣。

2013 年加入《今晚80 后脱口秀》节目时,李诞最初的工作依然与写作有关,随着创作“段子”的累积,加之该节目主持人王自健经常挂在嘴边调侃他是“唯二的朋友蛋蛋”,李诞逐渐从幕后转向台前,开始自己的表演生涯。

随着《吐槽大会》播出,李诞彻底火了。他的红头发和指甲油成为网络热点,微博粉丝不断增长,关于他这个人的讨论也尘嚣日上。知乎上有人提问:如何评价李诞(蛋蛋)?在79 个回答中,也包括李诞自己的回答:“伟人。”跟贴者众多,就像他如今每条微博下面的上千条评论那样,说什么的都有,但鲜少出现认真讨论,就连架都吵不起来,大部分人说个几句便纷纷散去。

这样的风气算是时代特色之一,用开玩笑的态度自嘲或嘲讽,其本质是对事物严肃意义的消解,至于隐藏在背后的深沉底色,人们则往往采取迂回方式应对。如李诞在其著作《笑场》的扉页简介里写的那样:“我一直以来是个沮丧的人,认为人生没有丝毫意义,梦幻泡影。”乍一看仿佛沉重,但后一句他又接着写道:“近来因机缘获得一点儿开悟,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——人生确实没有意义,但人生有美。”这或许是他人生哲学的一种写照,接受并承认无意义,又于无意义中攫取片刻美好。

“如果你是心思敏感的人,就有可能丧,

但你同时也能感受到比别人更多的快乐。”

据说采访李诞的人有时会碰上这样一种状况—但凡不愿意多聊或不想正面回应的问题,他便援引一段佛经巧妙地避过话题。当问到佛经是否能帮助人解决一些困惑时,他又会强调:“看机缘吧,也有人越读越不快乐,还是看慧根的。”回过头来看他大学时期写的《扯经》,从中不难发现他一早便开始提出一些问题,既关乎现实,又有形而上的特征。在这篇作品中,李诞创造了一处名为“遗寺”的场所,以供师傅空舟与徒弟澈丹生活和修行。李诞既是师傅又是徒弟,提出问题继而自己回答,其中间或夹杂着写给名为“小北”的女孩的情话,于无声处听雷,貌似不正经,但这番吐露还是难免让一些人走了心。

于是李诞给人的感觉未免矛盾,一方面严肃地搞笑,把脱口秀当成正经事来做,许多时候在台上说着说着自己绷不住了,跟观众一起欢笑;另一方面又不正经地抒情,时常写一些不乏伤感的诗句,并在不同的诗作中数次提及“如何成为一个无情的人”……真正无情的人不会希望自己无情,有无情的诉求本身就是有情的表现,这种辩证思维经常出现在他的言谈中,例如对“丧”的看法:“丧这个事可能有两个原因,一个是智力,一个是敏感,如果你是心思敏感的人,就有可能丧,但这不能算是坏事,你同时也能感受到比别人更多的快乐,看到更多的细节,有得必有失。”

采访之前,李诞刚在公司结束了例行会议,又跟同事一起读了几个小时剧本,他的疲显而易见。“给你讲讲今天我的一天,早上起床有点疲劳,但还要开会、过稿子、接受采访,特别烦躁,这从丧的角度是完全成立的。”他同时还有另一种解读,“早上起来了,想着今天终于能去公司了,到公司跟老板聊一聊,给了我一些解决困惑的建议,还帮助很多人把稿子改得更好;采访还认识了新的人,纹身还挺好看,我还可以给她讲很多事情……好的情绪、坏的情绪是同时存在的,我觉得这样就挺好的。”

成为艺人后,李诞深知公众人物要面临的挑战与付出的代价,这意味着需要牺牲许多个人时间和空间,在这一问题上他表现得十分坦诚,也并不否认赚钱是当下的动力之一。“我从小就没有目标,在成长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是很讨厌钱的,觉得快乐自由才重要。但是你总有父母吧,还得谈恋爱吧,所以这时候就会想去挣点钱。”开始挣钱了,就会发现挣钱的好处,以前他只是买书才会花点儿钱,“谈恋爱了,就老带着我去旅游,也算是发现了新的生活方式。”虽说他并没有什么目标,比如到底要挣到多少钱,但“挣钱这个事能提供我很大的安全感,再就是它能让你明白看清楚自己的价值”。

“Bewater,my friend。”

每个关注李诞微博的人都会收到一条私信:“be water,my friend。”联想到他长期置顶的那条微博中对忧郁伤感的朋友们的劝导:“人间不值得。”不难感受到这个“183 大诗人”的细腻内心。

一些敏感的人少年时期难免会有自我斗争的经历,李诞坦言有段时间曾经陷入“很深的虚无”,但假如问他如何对抗虚无,他并不会给予明确答复。这问题本身并不成立,虚无不能对抗,只能成为虚无本身,如他所言:“梦幻泡影嘛,本来就是美的。”

他也不否认有时候会烦躁,“有一些情绪也是需要发泄出来的,我在工作中养成的习惯就是要挑明了说,我觉得情绪不能藏,早晚会出事。”于是他成人之后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总结为一种态度:“有什么说什么,快乐要带给你,但是谁让我不高兴,就解决你。”

据经纪人说,未来李诞会朝向多方面发展,脱口秀当然是主业,《吐槽大会》第二季也将于今年12 月开播。除此以外,他还会参与一些其他节目的录制,其中包括网剧等类型。可以想见,未来他将会以更多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,扮演更多的角色……这一切是这个时代的网红们梦寐以求的,但对他而言,究竟意味着什么?

聊到最后,问李诞,“你内心深处的欲望是什么?”毫不意外,他引了一句佛经里的话:“众生皆苦。”顿了一顿,又说:“脆弱的人才追求成功。”

  ▼后记

2011 年10 月27 日夜晚,李诞发了一条微博。

“昨天喝到两点时跑进来一条白猫,一言不发跳我腿上,问它什么都不回话,给它酒也不喝,不知道有什么伤心事,替它喝了许多杯。”

今年3 月,他转发了这条微博,转发时只写了一个年份:2011。

  ——本文节选自《芭莎男士》九月刊

编辑˙李琛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聚焦女性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focusonlady.com/news/17403.html

王一博经纪人转发公司先前声明 否认其恋情传闻

杨超越C位出道?火箭少女101女团成立47天经历了啥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顶部